18.完善承接平台功能。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支持各类园区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提高亩均税收、产值和利润水平,降低单位能耗总产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升园区综合价值收益和产业竞争力。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土地储备中心、中原土地储备中心、市通信管理办,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五)提升数字赋能,培育新兴动能。制定出台《郑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传统产业嫁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数字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企业上云,深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新工业变革,推进两化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19.加快企业上云接链。实施“万企上云接链”行动,采取财税支持、政务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基础设施上云、设备上云、管理上云、服务上云,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2020年,力争全市上云企业达到1.8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全覆盖,新增接链企业1000家。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20.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脑”建设。积极引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郑布局,加快建设一批本地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主导产业**企业,打造一批“工业大脑”示范项目。2020年,力争培育2—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2—3个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工业大脑”。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21.培育系统方案供应商。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上云接链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系统方案供应商广泛开展企业上云接链宣传、咨询和诊断服务,引导更多企业上云接链,提高全市企业上云接链水平。2020年,力争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5家。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22.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培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对标试点企业,加快智能工厂建设。2020年,力争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0家、对标企业300家,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新增智能工厂(车间)15家左右。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23.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协同制造、柔性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特别是产出服务环节提升水平、扩大效益。建立健全服务型制造项目库,筛选100个关键产品生产、技术含量高、服务投入比重高、服务增值效益好的项目,作为市级服务型制造重点培育对象。2020年,力争全市新增20个左右的**、省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培育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24.提升网络化水平。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IPv6、NB—IoT等商用部署和规模发展,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解析节点,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建立重要工业控制系统目录清单,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试点。搭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推动安全监测平台与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对接,完善监管手段,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通信管理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局、市科技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25.加快智能化改造。推动“机器换人”,全面推动重点行业、关键岗位“机器换人”,通过“用户+制造商”联合开发、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等方式,以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替代人工生产。推动“生产换线”,围绕食品、有色、服装、生物医药等流程型行业,支持行业**企业应用智能仪表、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逐步实现数字化控制。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离散型行业,支持行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2020年,新增智能装备示范应用数量500台以上,建成20条左右的智能化示范生产线。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26.强化场景应用。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和城市,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建成一批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应用场景,提升数字赋能水平,培育新制造经济,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通信管理办,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六)加快企业培育,激发市场活力。出台实施《郑州市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把握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做大做强企业,加快实现由个别大企业“一枝*秀”向大企业“**天立地”和小企业“铺天盖地”转变,由少数“产品好”向全面“产业强”的转变。 27.培育*型企业。重点培育50家左右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型企业。支持*型企业积极创*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和示范企业,鼓励企业创建单项冠军产品。坚持以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支持**企业建立产业园,培育上下游配套关联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集聚效应。2020年,力争新增2-3家百亿级企业,全市*型企业销售产值突破5000亿元。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28.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实施高成长性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筛选100家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增长速度快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推进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向国际、国内行业**提升迈进。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29.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落实*、省、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帮助其形成自身**强项和比较优势,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与大中企业的协作,深耕行业细分领域。2020年,力争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30.培育新型企业主体。围绕国内外**和行业20强企业,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平台型企业和总部型企业,积极推进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企业区域总部建设。2020年,力争培育16家平台型企业和总部型企业。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31.加快“小升规”步伐。建立“小升规”企业储备库,优化入库程序,加大“小升规”政策奖励力度,推动300家以上企业入库。实施更积极的企业入库政策,加强培训指导和跟踪服务,扩大规上企业数量。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32.重视小微企业平台建设。灵活利用标准化厂房、现有楼宇等,包括供地过程中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好条件,打造新的增长点,形成企业群体竞争力。2020年,力争创*家、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家左右。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七)加大科技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制定实施《郑州市制造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明确三年提升目标,补好科技创新短板,加大要素**,提升科研资源创新能力,坚持走好开放式创新路子。 33.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重点领域高端突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凝练50个重大科技专项和工业强基工程,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探索“区块链+”模式,促进区块链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34.培育创新**型企业。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库,继续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开展主导产业**企业创新转型试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互动发展。2020年,力争新增**企业500家、科技型企业1000家,**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过48%。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35.汇聚创新**型人才。深入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启动河南籍高层次人才回归创新创业园、郑州中关村分园建设,重点引进良好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人才和紧缺人才。2020年,力争引进培育创新发展**型人才60名以上。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36.培育和引进创新**型平台。推进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大中型企业全覆盖,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研发平台格局,积极探索平台开放共享机制。2020年,全市**创新**型平台突破60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37.加快发展创新**型机构。大力引进中科院系统院所、双*高校等高端创新资源在郑组建研发机构,鼓励创新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在郑共建研发机构。2020年,力争引建5家高端创新资源在郑建立研发机构。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 38.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速计划,推动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着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产业协同创新能力。2020年,力争建成市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培育单位1—3家。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县(市、区)**